比起“正常人”的世界,聋哑人更容易受到委屈、误解。 当他们消解不了自己的委屈时,恨就滋生了。当他们觉得自己是“多余的人”时,对恶的缄默就开始了。他们想撕掉不属于自己的标签,却是难上加难。
很多人处理“垃圾”的方式,是挖个洞埋了,这样就不会“碍事”。 类比到聋哑人,之于正常人呢? 做法别无二致。 张诚的母亲和事不关己的校长、老师们也一样。 擅长“挖洞”,把装糊涂的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。 明明张诚在学校受了那么多委屈,还煞有介事地说: “学校老师说他适应很好,他自己也很喜欢那里呀!”
这种得出“结论”的方式非常荒谬。 似乎,只要她不去看儿子的伤口,儿子便不会受伤。 多么自欺欺人! 相互类比,这也是聋哑学校恶意泛滥的原因: 校方喜欢美化学生之间、师生之间的矛盾。 看不见他们走在了悬崖边缘。 这无疑使矛盾一次次激化。
有个成语叫“同病相怜”。 用在聋哑人身上未免太狭隘。 假如“不同病”也能“相怜”,才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。
具体说来便是。 聋哑学校的老师,聋哑学校之外的常人,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聋哑人。 即使不会用手语,也可以用文字交流。 走进他们内心世界的方式不止一种。 不至于让他们被“异化”,走投无路。甘愿受欺负,也不敢出来呼吸新鲜空气。
什么时候,他们能信任“常人”,信任世界。有困难时,能得到应有的、有效的回应。“小光”们才会越来越少,“贝贝”们也能走进人群,创造更多样化的链接。
说的不错赞一下!()